
语文课堂:为文字注入生命的温度
“在吴老师的课上,汉字是有生命的,课文是有心跳的。”年轻的语文老师小谢这样感叹。她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里面记录最多的,就是吴老师的“教学魔法”。
这“魔法”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吴老师对儿童世界最深切的体察与共情。“语文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藏在落叶里的秋天,是飘在晨雾里的诗意,是孩子们眼里的万千世界。”这是吴老师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她深知低年级是孩子语文素养启蒙的关键期,高年级则是读写能力提升的黄金期,二十七年来,她始终把“让语文贴近生活”作为课堂的教学核心,让枯燥的汉字、课文,演变为孩子能触摸、能感受、能表达的“活学活用”知识。
1998年,初登讲台的她,面对一群分不清“b”和“d”的孩子,没有一丝焦躁。她从家里带来那盏老旧的小台灯,放在讲台上,声音轻柔得像一片羽毛:“孩子们,看,灯杆笔直,灯泡圆圆的朝向右边,这就是‘d’。它像不像一个站得笔直、向右看齐的小卫士?”孩子们睁大眼睛,伸出小手在空中比划,抽象符号瞬间成了有生命的伙伴。课后,她将废旧纸板剪成卡片,用彩笔绘上生动的图案,让拼音学习变成了一场缤纷的游戏。
这份点石成金的智慧,在2014年转入的学生小宇身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当这个男孩因基础薄弱,在作文本上反复只能写下“我今天很开心”或“我很伤心”时,吴老师看到的不是能力的缺失,而是一扇等待被叩响的心门。她找到小宇的妈妈,没有一句抱怨,反而柔声安慰:“别着急,孩子只是还没找到打开语文宝库的钥匙。我们一起帮他,好吗?”
从此,每天放学后的半小时,成了她和孩子之间“温暖的约定”。她用苹果、香蕉当拼音卡片,让拼读变成一场味觉与听觉的联欢;她引导小宇写“一句话日记”,哪怕只写下“今天的饭很好吃”,她也会在旁边画一个灿烂的笑脸,并写上:“老师都流口水啦!下次能悄悄告诉我,是哪道菜这么香吗?”她俯身批改作业时,散落的发丝轻触桌面,那专注的侧影,成了小宇记忆中最温暖的定格。

奇迹,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悄然发生。半年后,小宇在《秋天的树》习作中写道:“梧桐叶像金黄的小手掌,风一来,它们就‘啪嗒啪嗒’地拍着手,送走了穿短袖的夏天,迎来了穿毛衣的秋天。”当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略带羞涩却流利地读出自己的句子时,教室里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真诚的掌声。那一刻,小宇眼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自信光芒,而站在教室一角的吴老师,悄悄背过身,拭去了眼角的泪花。
小宇妈妈回忆起那一刻,依旧声音哽咽:“那天孩子捧着作文本一路跑回家,进门就喊:‘妈妈,吴老师夸我写活了秋天!’从那以后,他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吴老师给予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敢于表达的心。这份恩情,我们全家永远铭记。”
班主任工作:做心灵的守望者,静待每一朵花开
“班主任就像一棵大树,不仅要给孩子遮风挡雨,还要看着他们从幼苗长成小树。”这是吴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
在同事们眼中,吴老师管理班级有种举重若轻的从容。“最难管的学生到了她班里,好像总能变个样。”年级组长陈老师感慨道,“她的秘诀无他,唯‘看见’二字。她能穿透顽皮的表象,看见孩子内心深处的闪光点。”

对于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小霸王”小航,吴老师进行了一次细致的家访。她发现,这个看似桀骜不驯的男孩,会在父母下班时默默递上一杯水。她于是在班上当众宣布,任命小航为“纪律委员”。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这个总是用拳头说话的孩子愣住了。起初,他依然会忘记职责,带头在走廊奔跑。吴老师从不公开批评,总是在放学后,将他带到一边,进行“今日小结”:“小航,今天你提醒了三次同学慢行,责任感爆棚!如果我们自己能先做好榜样,大家一定会更服气。”她的话语如涓涓细流,冲刷着蒙尘的璞玉。
小航的父亲亲眼见证了儿子的蜕变:“吴老师从没向我们告过状,她打来的电话,传递的都是好消息——‘小航今天主动帮低年级同学搬书了’,‘他在运动会上为班级拼尽了全力’。听着这些话,我这个当父亲的,心里既惭愧又滚烫。是吴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去欣赏和信任自己的孩子。”一个学期后,那个曾经的问题少年,成了最有担当、最受拥护的班干部,期末时,胸前的“优秀班干部”奖章熠熠生辉。
她的爱,细腻如春雨,无声却滋养心田。她会为父母在外打工的小芳缝上脱落的纽扣,巧手翻飞间,一朵小花悄然“绽放”,她笑着说:“看,我们的小公主更漂亮了。”她的办公桌抽屉,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百宝箱”:创可贴、红糖姜茶、独立包装的饼干、甚至几条干净的红领巾。毕业生小林在信里写道:“吴老师,您还记得吗?那次我生理期突然来了,窘得不敢起身,是您察觉后,不动声色地用您的风衣围在我腰间,挽着我去了办公室。您递来的那杯红糖水和温柔的眼神,比任何止痛药都管用。您让我知道,成长中的一切尴尬与困难,都可以被如此温柔地接纳。”
廿七载坚守:以热爱为舟,渡人亦渡己
回溯1998年,初登讲台的冬日,破旧的教室四面透风。已退休的老校长对那一幕记忆犹新:“那时候条件苦啊,教室里跟冰窖似的。可小吴老师没一句怨言,她带着孩子们一起搓手跺脚,朗声说:‘来,咱们用最洪亮的读书声,把寒冷吓跑!’我看着她和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听着那充满生命力的声音,就知道,这孩子心里有团火,一定能温暖很多人。”
这团名为“热爱”的火焰,一燃就是二十七年。当教育信息化浪潮涌来,“智慧课堂”成为新课题,许多老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吴老师却主动请缨。电脑老师小刘对此敬佩不已:“我们都劝吴老师,这些活儿让我们年轻人来就好。可她坚决不肯,说‘我不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更不能耽误我的孩子’。她是我教过最刻苦的‘学生’,一个简单的投屏操作,她能反复练习几十遍,笔记做得比学生还详尽工整。她的身上,有一种让人动容的、永不停歇的求知欲。”
4
岁月的沉淀,让她对教育的理解愈发深邃而通透。在新教师培训会上,她曾动情地分享:“教育是什么?是当一届届学生长大离校,你珍藏在抽屉最深处、时不时要拿出来摩挲的,不是那一纸纸荣誉证书,而是他们当年偷偷塞给你的小纸条,是字迹歪扭却无比真挚的感谢信。”她轻轻展开一封保存完好的信,念道:“吴老师,我用您教的方法观察生活,写出了被老师当范文朗读的作文。我长大了,也想成为像您一样,能点亮别人的人……”念到这里,她声音微颤,泪水在眼眶中晶莹闪烁。台下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的,是经久不息、充满敬意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她二十七年青春与热血最美的加冕。
以爱为犁,深耕出一片春暖花开
二十七年,她从青涩的“小吴老师”变成了慈爱的“吴妈妈”,又从备受爱戴的“吴妈妈”成了年轻教师口中敬重的“吴师父”,二十七年,她获得的荣誉证书和论文堆积起来已超过了她的身段。时光改变了许多,却未曾改变她每天七点到校时那盏最先亮起的办公室灯火,未曾改变她黑板上那一笔一划的工整方正,更未曾改变她看见孩子时,那从心底漾开、盈满眼角的笑意。
二十七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二十七年,是一个教师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二十七年,吴志玲老师用“兢兢业业”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俯下身子的陪伴。

一位家长在毕业典礼上动情地说:“遇见吴老师,是我们孩子和整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她守护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童年,更是我们对于教育最本真的期待,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她让我们相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核心,永远是那颗滚烫的、不吝付出的爱心。”
如今,在通山县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吴志玲老师依然像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榕树,根系深扎,枝繁叶茂。她以爱为犁,以智慧为种,年复一年地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她默默见证着、陪伴着每一粒独特的种子,沐浴阳光,历经风雨,最终绽放出属于她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绚烂的生命之花。而她,这位永远的守梦人,依然站在最初的讲台上,轻声说道:“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会一直在这里,直到我白发苍苍。”(张长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我是一个兵”书法方
用爱浇灌希望 以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