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张长征散文集《此情可待》

来源:楚华看点     时间:2022-04-27 08:54:06    浏览量:
分享到:

咸宁市作协举办2022年第1期(总34期) “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

 

云上通山报道:(记者郑安国 通讯员曹荷香 孟祥本)4月24日,由咸宁市作家协会主办,咸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咸宁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协办,咸宁市图书馆、咸宁新华书店承办的2022年 “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欣赏张长征散文集《此情可待》在市图书馆举行。来自市、县的30余位评论家、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亲属代表参加。欣赏会由咸宁市文联一级调研员、咸宁市作协主席、湖北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李专主持。

李专主持

会上,张长征介绍了散文集的出版过程和创作感想。他说,《此情可待》记述的故事就是身边的平凡事,自己只是如实地、真诚地记录了下来,能上“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这个平台是自己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

《此情可待》是张长征的首部结集作品,以7年来呕心沥血的精选力作,全书共24万余字。此书现被咸宁市图书馆收藏,市图书馆为作者颁发了收藏证书。

作者张长征向市图书馆赠书

大家认为,最大的感受是该文集带给读者的真诚力量。以真诚之心为本,笔墨所书就是真实。真诚是张长征最突出的文学品质,真诚的表现形式是勇气,也可以说勇气与静气是张长征最突出的文学品质。在取材上,立意上,结构上,语言上,该文集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特色,有着语言的粗粝之美,辨识度非常明显。

王亲贤点评:《此情可待》书前有李专主席、孔帆升部长的序言,书后有倪霞、安国的评论,都写得很到位。长征自己在后记中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也是相当准确的。这些文章,我都认真看了,觉得写很好。对于长征的书,我读之不全,思之不深,认识必然是粗浅的。透过长征的文字,我觉得其人其书,可用三个“真”来概括:

一是真情,真情流露。所谓真情,就是本心,就是真实的感情。李专主席的序言中说: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真诚的力量,以真诚之心为文,笔墨所书就是真实。我也深有同感,感觉他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真率自然,有话要说,有话就说,有话直说。宋代词人陆游《临江仙·离果州作》词中有一句:“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长征写作,并不刻意求工,而是用真实的语言,书写生活的真实、时代的真实,从而反映出情感的真实。真诚书写,书写真情,这是他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

二是真力,真力弥满。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豪放》中有这么几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所谓真力,指的是本原之力。长征的文字或力有不逮,或用力过猛,但不借助杠杆、不依靠工具,绝对的纯手工制作。他行文往往脱离常轨,让你意想不到。你读到上文,以为他下文会这样写,可他偏偏那样写。给人的感觉是,不用技巧,不假修饰,豪华落尽,返璞归真,这样反而不落俗套,每每能写出新意来。这种没有技巧的技巧,这其实是文学功力的体现,是坚持读书写作、加强文学修养的结果。这是他文字的特点。

三是真味,真味悠长。所谓真味,就是真实的意旨或趣味。文学上的真味,是指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意境,是一种求真的美学趣味。书后安国的评论文章,引用了王国维的一段话:“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将这种情、景、辞的特点,建立在“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基础之上,即“接触到真实的生活现象、发掘出深刻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之上。这体现了真味的魅力。长征的作品体现出情怀真诚,情景真实,情感真切,不矫情,不滥情,不装腔作势,弥漫着真的味道,体现了真的力量,闪烁着“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光芒。

徐大发点评:通读全书,散文集有三个特点:一是小说味浓,二是真诚厚实,三是多种表达方式交融抒发。长征这本散文集我反复读了3遍,而且是那种畅快流畅地一口气读完的那种。我在想,是什么吸引我读完了全书?集子中许多写人的散文,小说味浓、新闻性重,还可以看做是人物通讯,比如《再忆金城》这篇便是。

吸引我的因素还有长征取材的独特性。散文贵真实,长征这本集子的题材基本做到了。读他散文集,可以看到社会一段特殊时期的印记,如下海热、打工潮,许多没有下海的人是无从知道真实情景的。而长征的散文就有着一段特殊时期的社会“镜像”的作用。

最后吸引我的是长征作品语言的自然、纯真、野蛮生长的文学基因。生活中,长征给人直率纯真的一面,常有惊人的出语,言人所不敢言,语言甚至有点“低俗粗野”,有时粗到极致就变成了一种极雅。可以说,长征几乎做到了“文如其人”,他的文章语言保留了“高保真”性和纯生态性。许多作者,读他的作品,总能读到前人的大家影子,总能想到某篇名篇的影子。

当然,去用文模仿也是一种创造。但有了太多框框和枷锁,就有了雕琢之诟往往又不是。而长征的语言保留了“天然”之美,他现作为体制外之人,行文没了诸多体制人的顾忌,更是显得放得开。非常不易。作家巴金说:“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我私下以为,长征作品语言的这种“野蛮”性的生长,为他形成自己的风格倒是体制内人下不了手的一种幸事,太像一般的人反而失去了自我,希望长征继续保持自己的这种个性风格,我是渴望的。

吴世湖点评:一口气读完张长征的《此情可待》,意犹未尽、感触颇深。之所以这么急不可待,是想赶在出版发行之前先睹为快,也是为了弥补当初阅读倪霞的《玉竹谱》时错过了座谈时评头论足的良机。之所以意犹未尽,是书中内容情真意切、风趣迭出、让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初识张长征,印象中的他大大咧咧,粗犷耿直,后来的接触感觉他不仅如此,还率直仗义、真诚待人。言谈举止间,满是武人的模样,却找不出文人的迹象。再后来从微信、报刊中隐约发现他是个能武能文的两用人才。当我读完他的《此情可待》,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认识,他独特的文采和丰富的灵感让我汗颜,让我折服,让我刮目相看,而深感自愧不如。

《此情可待》有对老家不尽的乡愁,有对山水的不懈之缘,有对亲人的无限眷恋,有对战友的永恒印记,有对恩师挚友的深情厚谊,有对失败的彻骨阵痛,有对成功的欣慰与得意。

读张长征的文章,就如慢步在乡间小路上,眼前会出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小桥、流水、村舍、炊烟、田陌、雨霁、树木、花草。这些引人入胜的风景中不时涌现出一处处奇异景观,让人惊喜,让人陶醉,它们一样样鲜活起来,述说着遥远而神奇的故事,分外可爱,尽显娇娆。读张长征的文章,脑际中总会浮现出一个个真情的面孔:爷爷奶奶、父母、妻子、儿女、尊师、同学、同事、挚友,还有陪伴的光阴岁月。他们在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述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让人间温馨再现,让刻骨的思念挥之不去,永远定格在美好的记忆中。

张长征的文章如一本不屈的奋斗史,记录着从天真梦想到拼搏图强的过程,个中难以名状的苦楚、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我感同身受,让人感悟觉醒,巴不得时光能倒转,恨不能如今迈步从头越,再好也要好好规划一下人生。

《我的军营岁月》是该书最厚重的内容,从走出校园,带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军营,饱受了那坚韧的锻练和救灾荣光的喜悦,让主人翁在风雨中成长,在险恶中砥砺前行,也让我们对军旅生涯有了骨感的认识。服役是公民的常事,但将它付诸于文字,让人读来思绪万千、欲罢不能者能有几人?

长征的文章词汇丰富,但它不是华丽的词组的堆砌,而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是对景物原本的写真,是外在与心灵的默契融合。写法朴实但不失文采,地方熟语运用得心应手,不时蹦出个趣味横生的美丽句子,或是直爽得不能再直爽的乡言土语。文如其人,读着读着,就像是在与他对酒当歌,爽朗不羁、豪迈畅饮。

跌宕起伏、高低跳跃,是笔者的叙述特色,不时把读者从乏味枯燥的生活中带到生活的至高领地,让人领悟到人间正道正是沧桑的真正释义,文中还以独到的视角,掌握到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线索脉络,如“朱正时、朱正发、焦宝珠、朱应录、朱应乾、朱应坤、朱爱玉一门七英烈”“叶金波的牺牲”“清道光年间大学士朱肃庵之墓”等,对挖掘通山历史无一不是大有裨益。尽管在一些历史事件时间准确度方面还欠严谨,但瑕不掩瑜,它仍是一本值得阅读,值得珍藏的上乘之作,我为它的出版发行点赞,为长征的成功喝彩。也期盼长征的文学之路愈行愈宽广。

李忠军总结性点评; 近日专门抽出时间,静静地坐在书房,拜读张长征二十余万字的散文集<<此情可待>>,可以说是到文联机关工作近六载难得的一件好事。捧书读毕,给我印象深刻的可以用“五情”来概括:

一曰“热情”。无论是在“身边故事”、“家长里短”中,还是“乡关梦回”、“往事烟云”、“杯酒偶得”篇,字里行间深深打上了作者个人的印迹、个人的处世哲学:那就是平实而热情、古朴而侠义。结识长征,是调任市文联之后不久,参加全市组织的一个文艺活动。在自己固有的印象中,文人往往是清高的,但长征却一下子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他热情爽快,在瞬间便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散文集中,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遭受波折,他都能一如既往的对待同学、对待战友、对待同事、对待乡党、对待家人,总是尽己所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暖男”,这一点特别令人感佩。

二曰“痴情”。长征是一位有阅历、有故事的人。他的笔下,有让人无比缅怀“阮氏三杰”、“一门七英烈”等革命志士,有令人追古思今的闯王,更有耄耋老者乐昌志、吉早生,身残志紧的战斗英雄、妻子口中的“拐脚崽”徐大富,还有恪尽职守的扶贫第一书记、身患绝症却坚守三尺讲台上好最后一课的民办教师……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物,带给我们的多是感动、激励、鞭策、动力,少见的是作者及笔下的人物历经改革大潮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冷漠、徘徊、抱怨,凸显的是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坚定、笃行。历经数载,长征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化为文字,诉诸笔端,从而呈现在我们面前,既是对自己的慰藉,也是咸宁文坛的一个幸事。

三曰“乡情”。长征是一位有充沛感情、有浪漫胸怀的人。他的笔下,虽多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生活的城镇与农村,富水湖、大幕山、桃花冲、冷水坪……用他自己的话是“村人村事”,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泥土气息,给人的印象是粗犷、粗线条,是山里汉子笔下的产物,但细细咀嚼品味,你不难发现这样的美言美句:

如:“富水湖被郁郁葱葱的青山环抱着,显得那么高贵……阳光,如珍珠般洒落在湖面上生起阵阵涟漪……”(《富水湖的早晨》)

如:“闲看群山顔妆姿色、用心听山鼓擂动,悠然伴山歌起舞……站在石块墙跟头或石板路上,或是去那古桥上走一走,听河水呢喃,思故人远去……”(《桃花冲印象》)

如:“满山映山红随着温热的风儿翩翩起舞,摇摆风姿,火红闪烁!……我静驻窗前,不禁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乡通山,那里的大幕山上的杜鹃花也会映山红遍、争相斗艳吗?”(《大幕山上花为媒》)

可以说,粗中有细,在一大片的冷色块中描抹一笔亮色,是长征创作的特点之一。

四曰“温情”。长征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人。他的笔下,最能打动人心、笔触最为细腻的、也最让人感同身受的是写自己的至亲。这里有“当了一辈子党员干部,穷了一辈子,没少向党交一分钱党费”、与人为善、处世助人的爷爷(《祖父的三个三十年》);这里有“服侍公婆、侍候丈夫、宠爱孩子”、“没有人注意她渐白的头发和蹒跚的步子”“想到每一个人,唯独没有她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灯火》);这里有莲花村的孩子王——大哥,每每带着阿庆、细狗、腊子飞、地方崽等四五十个小伙伴做游戏、看龙舟(《大哥的童年》);这里有“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我眼前飞来飞去,在我的眼里尽是生活中美好的风景”、“像一束冬日的阳光,温暧地照射在我的心中”“缠绕着我疲惫行走的身躯,给予了我生活的力量”的女儿(《喜得女儿》)……

可以讲,将生活中的点滴注入笔端,写出亲人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是长征创作中最引人共鸣的视角。

五曰“军情”。长征是一位军营情结的人。他的笔下,最为浓墨重彩的,当属用十七个章节、洋洋洒洒几万字、超过全集四分之一内容的《我的军营岁月》。作为差不多年代的同龄人,作为与军营有着不解之缘的我,我们同样有着军人梦、军营梦、军校梦。长征虽然只当过三年兵,但军营的一切一切,对他走好人生之路、文学之路,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篇作品的开篇语便是:岁月静好……

让人不由自主想起常常提及的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这些人中,军人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篇更似报告文学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当代军人的苦与乐、喜与忧、拼搏与奋斗、流汗与牺牲……我们不会忘记严厉有余又不缺细心爱心的班长张舜、一丝不苟处处严格要求的队长刘念成,更会记起阮云胜、肖劲松、孙奉柏、徐永强等等战士群体。可以说,三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长征军人般的果敢、坚毅、正直,这已经深深烙进他的骨髓,在他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总之,长征是一个“多情”的种子,一张一驰,能文能武,亦商亦文,期待他百尺竿头,再上层楼,继续走好文学之路,继续为我们奉献更多更美的作品!

李专在总结中说:“不久前,张长征的《此情可待》在通山举办了首发式暨研讨会。在我印象中,这是咸宁市全市规模最大的一次新书首发式。今天的欣赏会来了不少通山籍的文艺精英,又一次展现了咸宁文艺大县的风采。刚才有评论家说之前将作品通读了三遍,说明该书深受读者欢迎。今天的作品欣赏会是今年的首场欣赏会,也是很成功很有特色的一场欣赏会”。

审核:华文高

 

 

上一篇:咸安:148名文化志愿者公开课里话文明

下一篇:“戏曲大餐”进乡村惠民演出暖人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