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仄仄都是爱 一片丹心永向阳

来源:楚华看点     时间:2020-12-04 19:06:24    浏览量:
分享到:

 来源: 香城都市报

  有志、有力、有情,有仁义者,乃城外之诗心也。”《汉语大词典》编委戴建华如此评价;“27年追寻五七干校人和事,显示其心路历程,串起来依稀是一部五七干校史。”中华书局原副总经理、资深编审沈锡麟称赞道;“诗梦未因年齿减,含情频咏句阳湖。“文史专家俞汝捷一语道出作者的“向阳情”……11月14日,来自北京、武汉及本地的60余名诗友齐聚咸宁市图书馆,共赏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新作《向阳轩诗稿》,感受他的“诗”意人生。
 
  “平平仄仄都是爱,一片丹心永向阳。”简单的14个字,闹释了李城外对向阳湖文化的无比热爱,也描绘了李城外的向阳“诗”意人生。
 
  平平仄仄都是爱一片丹心永向阳——京汉和鄂南诗友齐聚李城外新作《向阳轩诗稿》欣赏会
 
  “诗”人:27年书写800余首诗
 
  李城外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宁市档案馆馆长。因几十年痴迷研究五七干校文化和向阳湖文化,他被称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
 
  李城外写诗始于上世纪末,他的“诗名”被“文名”所掩,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个作家,学者,却不知他坚持写诗长达27年。今年10月,《向阳轩诗稿》由权威的中华书局隆重推出,让李城外又多了一个名头:诗人。
 
  对旧体诗词的爱好,李城外自小养成。生长于书香之家,文学乳汁就是母亲教给他的唐诗宋词。参加工作后在职读电大,专业也是汉语言文学。在通山县外贸局工作时,甲位的年轻人结婚,都是请已离休的父亲写对联,这让李城外颇感骄做。后来从县委办公室调入咸宁地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在和妻子两地分居的日子里,李城外不仅自觉将《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通读了遍,还将其中1015首诗和1518首词全部手抄一遍,陶醉其中,不能自拔。文化的熏陶、刻苦的学习,让李城外对诗词拥有较为深厚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基础。
 
  上世纪末一个偶然的“遇见”,李城外的心开始钟情于“城外”,因为城外的那一片湖——向阳湖。于是,李城外利用到北京出差之余,正式开始“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也得慢打捞出一段湮没在”向阳翻”深处的历史。在著名翻译家王以铸的《减宁杂诗》中,叶圣陶先生在诗卷题后有云“不欲作诗人,作诗乃有真”,更是深得李城外之心。于是,大凡大事要事、所思所想,李城外必以诗记之。
 
  1993年,李域外在读杨绕先生《干校六记》时心绪难平,于是开始试笔:“曾羡沈郎六记美,何如杨氏婉约文。回眸且所家常话,情到浓时只信真。”这首七绝也成了收入《向阳轩诗稿》的第一首诗。在接下来的收集向阳湖史料和采访向阳湖文化名人时,李城外常常以诗记事记情。也正因绝句和律诗属“短、平、快”,李城外故而习作最多。偶尔也填填词,亦言之有物,从不无病呻吟。
 
  《向阳轩诗稿》收录了自1993年至2019年间创作的旧体诗词800余首,共25万字,是作者近三十年从事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的诗化总结。书中诗篇系由作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造遇所触发,诗歌大多与文化相关联,其中又以向阳湖文化最为突出。
 
  翻开诗集,多有律诗、绝句等旧体诗,也少量的词。诗词朗朗上口,记录了作者工作、生活、游学等点点滴滴,就像是个人编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未因年龄增长而减少创作,反而翻倍递增。
 
  《向阳轩诗稿》既是李城外作为一名作家学者的编年诗史,其中友情人情亲情,文坛书林宫场,一览无余;又是一部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的开发史,将来不失为研究者珍贵的参考资料矣!
 
  “诗”作:一首诗就是一故事
 
  李城外作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撰写和主编了以“向阳湖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和刊物超过30余本(册),而《向阳轩诗稿》则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的配套和续编。
 
  一首诗就是一个文化故事、一个文化人物传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李城外在致力于向阳湖文化的研究,他到处追寻、挖掘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无数次的采访、拜生那些下放过向阳湖的文化大家。他真诚地敬重他们,认他们为师为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逢真庆必往贺,逝则凭吊缅怀,这些都载入诗中,而且一写再写,怀念回忆,情意深沉。关于向阳湖的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用诗记录下来。
 
  翻开诗集,胡绳、钱钟书、曹禺、冰心、臧克家、萧乾、沈从文、张光年、周巍峙、王蒙等一串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立刻呈现在眼前。而在短短几行诗中,作者常能以类似速写的笔法将对象的言谈举止或某种成就某一特征刻画出。例如,高莽先生既是翻译家,又擅长人物素描,曾信手为城外画像。而城外在悼念诗中,寥寥四句就把崇敬与伤逝之情精炼地表达出来:“秋高人不爽,又走一高人。俄译生花笔,素描晚辈珍。
 
  著作间世、国外题译出版、申报国保单位、接待各地来访参观、赴各地讲学、参观各地“五七F校、学术交流、搞文化沙龙……李城外写了大的诗篇来承载他的“向阳湖”情结,也为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成功晋升“国保”作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向阳轩诗稿》,就像阅读李城外的一部拼搏史,读完令人感动不已。李城外工作经历丰富,曾在多个单位担任要职,除了对湖文化”研究外,还潜心钻研主编出版了《鄂南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9月版),并为之创作一首七律祝贾:“埋头几载磨新剑,秋暴重提细探源。方晓当今情更切,遥思昔日战犹酣。县衙易帜旌旗猎,泥腿揭竿怒火燃。堪慰鄂南英烈辈,初心自有后人传。”此后,他的诗词创作一发不可女,出现“井喷”现象,每年超过120首。
 
  去年,李城外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咸宁市档案馆第一任馆长。履新之日,吟七绝一首:“如鱼得水逢源,钟爱兰台另有天。转岗六轮嘲小我,仕途苦旅沃文田。”简单一首诗表达李城外当时的心境:“人各有志,作文赋诗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首诗,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片风景。李城外用一颗诗心,铸就一条色彩斑澜的文学之路。
 
  “诗”意:传承向阳文化精神
 
  《向阳轩诗稿》一经出版,中国作家网、凤凰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十多家媒体发布消息和评论,在咸宁文坛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后就有了市作协和向阳湖文化书院联合举办的《向阳轩诗稿》欣赏会。作为主持人,市作协主席李专感叹道,这是举办28期本地作家欣赏会以来到场嘉宾最多的一次,堪称咸宁文坛的一件盛事,一件大事,必将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事件。
 
  欣赏会在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孙和平朗诵《满庭芳·向阳湖旧事》和一群文友朗诵的《香城泉都杂咏九首》中揭幕,或波澜起伏、或声情并茂、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一声声朗诵响彻现场,激发起在座倾听者的发言欲望……
 
  “《向阳轩诗稿》改变了我对五七干校的看法。从前,我对五七干校的了解是单面的,!者说是负面的,现在是多面的、立体的。”从北京赶来的戴建华先生谈到自己的阅读感受时说,同时也改变了对诗歌欣赏、创作的看法。作者的诗作涉及重大题材,但不乏意趣、老幼咸宜,所以在知情者读来尤能引发共鸣。向阳湖文化本身就是一部“史诗”,假以时日,必定会在南鄂大地上大放光彩。
 
  “李城外所编著《向阳湖文化从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足见其文学、史学功底。“湖北科技学院教授王可喜认为,李城外积极向上的目光和心态,将寻常普通的日常生活诗化,“从不无病呻吟”,是拥有诗心的人,即爱美之心、赤子之心、向善之心的总和。
 
  咸宁市楹联协会会长孔祥志说:《向阳轩诗稿》吟唱的是向阳湖的“史诗”,更是李城外的精神。为抢救向阳湖文化,他几十次往返北京、采访文化名人几百人,编著出版了“向阳海文化书系”和“向阳湖文化丛书”,把众多现当代文化巨匠定格到了成宁的历史天空,这是一种热爱中华文化的“苦旅精神”、尊重文化人的“逆行精神”和钟爱向阳湖文化的“执著精神”从而赢得了中国五七干校第一人和向阳湖文化创始人的美誉。
 
  中南财大教授、市评协主席陈国和认为:《向阳轩诗稿》中800多首旧体诗,表达了一名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官场文人的心路历程。政界与学界的相互跨越,庙堂、广场、民间多处求索诗人用不懈的追求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用丰硕的成果来雨释了向阳湖文化精神。可以说,诗人最能品味向阳湖的文化精髓。
 
  “李城外从政多年,一直在文化领域孜孜以求。也正是如此,向阳湖文化才得以弘扬,文化的宝藏才得以发掘。”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刘智毅对《向阳轩诗稿》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从李城外身上折射出一种现象、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他有着高洁的品格和腕心的坚守,才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为咸宁文化走向更高档次的平台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向阳轩诗稿》呈现的是对文化的情怀、对成宁的爱恋,可谓是“平平仄仄都是爱,一片丹心永向阳。”
 
  谈到《向阳轩诗稿》的创作感受时,李城外生动地概括为三个“苦”字:苦学、苦写和苦恋才有自己的文化苦旅和收获:“藏万卷书,行万里路;编著千万言,写诗千余首”的确,李城外用自己的坚持和坚守拓展了向阳湖的诗意天空,也传承了向阳湖的文化品格,助力咸宁精神文明建设播上翅膀飞向了全国,进而享誉世界…
 
  
 

上一篇:文明家庭的幸福秘码

下一篇:《河背之上》荣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