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通山县库区移民村长丰的蜕变
曾在今年秋收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长丰村的新闻报道,不曾想,这个从来没有被报道披露过的村庄,一夜间忽然走红了,连续被省内外媒体争相转载报道,我决定再做一次深层次的报道。
孟冬的来临,树叶枯黄,山川染色,大地披上一层尽显荒凉的景象,我再次走进通山县农业农村工作局直属的长丰村,这里俨然还是春天的景象,生机盎然,热火朝天,好象春风紧跟这个移民村也“移”到了这里,满眼尽是绿色正浓,苍翠欲滴,让人感到春风扑面而来。
60年前,慈口永丰村和大畈长滩村,刚刚在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中才缓过气来,一纸移民令,为了响应富水河建设,举村移民到位于大路乡和楠林镇之间土桥园艺厂,组合而今的长丰村。想当年,130户计600余号人、仅有的朱、陈、徐三大姓的迁徒大军,义无反顾地离别了肥沃的土地,永别祖辈留下的家园,拖儿带女、肩杠背挑,牛拉马驼,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沿路延绵近百余里路。
当到了移民安置地,大家傻眼了,在这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岭上,不要说住房吃饭问题,就连人畜喝水都只能盼老天爷下雨救济。
难道我们就靠一点点移民救济款生存下去?不,在通山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通山儿女身上天生就流淌着不信天、不认命、不服输的性格,三大姓人聚拢在一块商议谋出路,达成移民是缘分、从此不分姓氏宗族、就是一家人的共同大家庭患难意识,无论如何不能向困难低头。于是打响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枪,溪边起灶,平地搭棚,开荒垒地,引水建田,硬是以血肉之躯,靠勤劳双手在这穷山恶水中扎下根来。当时,这里的土地实在太少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暧、住不下,近三分之一的移民不得不又返回原籍谋生存。
我多次来到长丰村,面对的都是错落有致的漂亮房子,宽敞明净的公路,田间地头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绿树郁郁葱葱环抱着村庄,车子可开到各家各户的门口,任意去某一户人家,主人会热情地捧上糖果和茶水,家家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装有光纤和有线电视,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很难想象当年他们生活的样子,偶见一座泥巴房子,村民告诉我,那也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产物,再找不出当年移民生活的半点痕迹。
一听我是来采访的,主人笑容满面地细数家珍:我们现在人人有事做,家家户户有稳定收入,村里免费为我们年年交了基本医疗保险,路灯一到晚上照得全村通亮,还有有线电视费,这些都是由村里出钱的。还有……
这是一个在通山县率先实现村民基本医疗保险、路灯费、电视费等统一由村委会开支费用的村。2018年,长丰村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已经实现村民人均收入达11305元,高出当年脱贫基准线7305元。为什么长丰村由一个一穷二白的移民村破茧成蝶蜕变成凤凰涅槃的美丽村庄?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谜底吧。
一
移民村伊始,村民只图不饿死人、不冻死人的温饱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村民只想不穷死人、不愁死人的打工生活途径,这些只求根本生存的愿望对这个村整体而言相当平庸,并习以为常,多少年来,村庄改变不大,村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平淡淡日子,但这种生活根本经不住风雨。
十五年前,大儿子兴冲冲地拿着一中录取通知书向父亲徐立江报喜,可徐立江面对高昂的学费仰天长叹:“儿啊,我们家哪有钱供你上学,这书你别读了”。深知家庭困境的儿子只好辍学在家,流着泪水下田耕作,奶奶面对聪明孙子整天失落的样子,终日以泪洗脸,导致双目失明。
十年前,长丰村曾106国道,一月内连续在夜晚先后发生三起交通事故,惨痛的教训案例使三个家庭痛不欲生,给家庭带来了覆灭性的灾难,给每一个村庄蒙上阴影。
十几年前,长丰村经常因天旱与邻村争水,纠纷不断,甚至大打出手。
十几年前,几家公司欲在长丰村投资办厂,看到电线老化严重,水源匮乏,摇摇头就走了。
村庄出门就是泥泞小道,村庄的土特产运不出去,村外的货物运不进来。
一直以来,村民无论大病小病要出村外治疗,小病变大病,大病酿成病亡的事例是司空见惯。
五年前,唯一的一家砖窑厂因环保问题被关停,许多人靠挣点血汗钱的期望来源也掐断了。
等等,么办?,长丰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痛定思过,下定决心解决最急迫的根本生存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修建水塘11座,修建硬化村庄“户户通”公路2.6公里,在106国道两旁安装了80盏路灯,先后投资19万元将楠林镇自来水引到各家各户,有线电视网线入村进户,电网改造完成,厕所革命工程成了全县示范村,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长丰村村民感到生活方便多了,村庄也变美了。特别是扶贫攻坚战打响后,2015年,村党支部提升改造村委会综合楼,将鲜艳的党旗高高地飘扬在长丰上空,这里也是扶贫攻坚战的指挥部,全方位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退役军人服务站,医疗诊所、服务大厅等等综合服务项目,提升了为村民服务的设施和水平,然而,村民对眼前的生活还是不满意,认为那是虚假一套,根本不认帐,紧盯着38个建档立册的贫困户没有脱贫,甚至脱贫后又返贫、积贫,心里一直没底。
“为此,我们村落下了近60万元的巨额债务,群众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搞起来了,大局也稳定了下来,而我们面对的是讨债不离门,弄得我们不敢去村委上班,只好躲债拖延,扶贫攻坚工作又不等人,不得不向前推进,那种情景让人至今难忘”。回想这些基础项目的落地生根,背负着沉重债务和工作压力,人民群众还认为是花架子,村委会一班人至今仍心存余悸。
债务不能无休止地拖欠下去,更不能留给儿孙去还,扶贫攻坚战必须勇往直前,务必要取得全面胜利,么办?长丰人再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二
2008年,粤通水泥公司落户长丰,公司的搬运、开采、运输等副产业直接解决了长丰20余人的劳动力,当年盘算下来,长丰人共创收220万元,让部分人尝到了甜头。
朱美赛回乡投资可可食品公司,动员村委会和村民以集体入股形式参与其中,并留好村民就业车间,当年,部分村民得到了就业安置,有了固定收入,拿到了固定分红,让长丰人眼睛一亮。
产业!产业!唯有发展经济产业,向产业求蝶变,释放土地资源禀赋,走产业振兴之路才是长丰人的根本出路,才是长丰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瞬间,在长丰形成了人人共识,并放开了手脚。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十年来,长丰村先后引进宏程科技、翊腾塑业、永光生态、汉丰、伦鼎等近十家中大型企业安家落户,投资过亿,安置岗位达120多人,村委会先后投资20万元以集体入股的方式参股多家企业,实现了近年均有7万元余元的稳定分红。产业格局的形成让长丰人为之一振。
企业的落地生根,也带来了当地长丰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超市、修理、培训、餐饮、加工、种养殖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长丰村106国道旁,细细一数就不低于50余家个体产业实体。徐立江就在这里自建了家具厂,当我称呼他“徐老板”时,他还感到很别扭。殊不知,这个五年前还登记在册的扶贫户,在村委会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重操木匠手艺办实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两年时间还清所有债务,抛掉了贫困帽,生意越做越大,现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村文书朱锦林,家有一个残疾的儿子,还有两个上大学的儿子,巨大的经济负担一度让他喘不过气来,五年前,他和爱人种植了五亩大棚蔬菜,承包村茶园的采摘和制作,年创收达10万元以上,如今,两个儿子都考上了研究生,日子也红红火火起来。
徐月香在外打了十几年工,回乡后投资养殖业,养了1000余只鸡,将村里废弃的砖厂和自留地种上了40余亩油菜及其它农作物,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每年油菜花开的时候,吸引游客来这里拍照留念,她乐哈哈地说我也喜欢照相了。
一张张精彩的一手好牌正在打出,这里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缤纷博彩的景象。但村委会手里留有一张王牌,这就是长丰村的集体茶园经济产业。
当我来到这片郁郁葱葱、漫无边际的茶园时,再次被这整整齐齐、一排又一排犹如一张织成巨大的绿色地毯铺设在大地上,又一次被震撼了,大有怀疑春天在这里还没有走的感觉,茶园与天空融为一体,微风吹来,茶树散发出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神怡心醉,俨然是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中画景。近年,村委会累计投资100多万元修通硬化茶园产业路3.5公里,着力打造茶园观光、采摘、摄影综合体基地,每年产值达150万元。这里成了如今县域内外人们游玩的好出处,这不,就在不远处,一群打扮花枝招展的姑娘置身于茶园中,摆弄着各种身姿,正在借助这里的美景向世界现场直播发抖音呢。
2016年,村委会债务实现清零,进入了厚积薄发的财务状态,巨大的自身造血功能正式形成,并源源泉不断地向民生保障输血,村民欢天喜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生活幸福的日子已经到来。
三
在长丰村,若问人家贵姓,不是姓朱,就是姓陈姓徐,在这仅三大姓组成的移民村,不分彼此,十分团结友爱,随处可见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但不见一个游手好闲之人或是扎堆赌博的现象,他们每次遇见都是以兄弟姐妹相称,过去,有女不嫁长丰村,现在,当地联亲联姻现象十分普遍,走到哪都是亲戚。
不是一家人胜如一家人,互敬互助互爱互帮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
村里一名七十多岁名叫谭菊花孤寡残疾老人,生活十分不便,徐月香义不容辞上门担当照顾老人的责任,村里生活比较寂寞无聊,在她的组建下成立了长丰腰鼓队,村里顿时热闹起来不说,还经常出去参加比赛拿了了不少名次。村妇们扎堆说三道四的人少了,谈论怎么敲锣打鼓、健身运动的事多了,徐月香连续三届推选为村妇联主任。
谭晓玲四十多岁的时候中风瘫痪在床,丈夫陈绪辉十几年如一日,守候在床头不离不弃,许多好心人劝陈绪辉找一个人帮助照料,他一一拒绝,他说:“咱们移民的人再大的困难可移,就不能移掉老婆”。
邻里的小孩因嬉闹而扯皮打架,不管事出何因,往往是俩家的大人拎上水果在路上相逢一笑,互相陪个不是。
我们在长丰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村民们大都谈论最多是谁家今年娶媳妇又要把房子装修了,谁家今年收成最好,谁家房前屋后又裁了一颗好树苗,谁家的婚事今年从简了,谁家的院内收拾利索干净,谁家今年的孩子要考大学了,谁家的改地、改厕、改圈弄得越来越舒服了,谁家的小菜园小花园就是那漂亮劲。每天说的听的都是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新鲜事情儿。
我曾经随便问过一个长丰老人:“你们移民后,后悔吗?”。
他若有所思地说:“后悔啊,我时刻牵挂老家的乡亲们,要是他们都来了,准能过上我们这样的好日子”。
在长丰,我又问过一位回乡的年轻打工者:“你们在外打工收益高,还是回乡的收益高?”。
他不假思索地说:“收入都一样啊,在家门口做事就是踏实、安心、舒心,可更好地照顾老人和小孩了,这才是像一家人过的日子”。
我又去问一个刚放学回来的小朋友:“你觉得长丰有哪些好处?”。
小孩脱口而出地说:“咱们村里美啊!你看,到处好像一幅画啊,我们的村庄越来越漂亮,人人都说我的家乡好呢。”
采访后,在回城的路上,心潮起伏,我想尽快成稿,为移民村的今天破茧而出、凤凰涅槃的故事尽快交上答案。于是,我心安静了下来。(张长征)
本期编辑 华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