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一直可以免停的车位。谁使用、谁受益、谁付费,这是基本的市场通行规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停车收费已是惯例,付费停车也是共识。国外的日本东京实行停车场“地同价不同”的收费体系,美国纽约实行网上自主缴费,法国巴黎路边停车实行时段性收费,“自行车王国”荷兰机动车也同样收取停车费。国内的北京、上海、武汉、宜昌等地纷纷颁布了城市停车收费实施细则。今年年初,我市也出台了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让停车收费有据可依。
客观来说,免费停车,的确给车主们降低出行成本、随停即走等带来诸多福利和便利。但也要看到,我市汽车保有量正在迅猛增长,目前,仅市城区小型机动车保有量就有10.85万辆,预计到2024年将达15.24万辆。但市城区停车泊位仅8.06万个,预计到2024年停车泊位需求量将达18.29万个,“停车难”问题将日益突出。
然而,在既有空间和资源限定内,即使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也不可能毫无节制增设停车泊位。显然,通过“价格杠杆+科技赋能”,调节、盘活存量车位,促进车位“快循环”,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整体而言,目前我市停车位主要是结构性供需矛盾的问题,一边是商超、酒店、办公大楼等时段性车位紧张,一边是小区地下停车场、广场收费停车场、部分路段临时收费泊位等大量闲置。尤其是少数人肆无忌惮占用马路、草坪、人行道、消防通道“霸王停车”,俨然将公共资源变为独享资源,严重妨碍交通、阻碍急救、影响市容。停车管理是公益,不是生意;停车收费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停车收费,主要目的是用价格杠杆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以出行成本制约机动车流量、盘活车位存量,让绿色出行变得“流行”,让公共资源回归“公共”。
免费的东西,往往最昂贵。比如,我们为了免费得到某种小礼品,在朋友圈求点赞,看似没有付出,实则消费的是人际关系。再比如,路边免费摆摊,如果不加规范和约束,就会形成“破窗效应”,进而造成“公地悲剧”。免费的东西,一般也是低品质的。比如,有些小区业主长期恶意欠缴物业费,没有物业公司愿意进驻,也就无法享受高品质的物业服务。免费的东西,很多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有的城市推行无偿出借雨伞和自行车,最后有借无还、不翼而飞,直到付费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出现才得以良性循环。免费的东西,有时也是不公平的。比如,公园停车场、路边临时停车泊位这些看似“免费”的资源,实则由全体纳税人在看不见的地方付出了成本,如果让少数有车的人享受免费,而由全体纳税人买单,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停车收费和付费停车,是对公平效率的兼顾,是治理“停车难”的一剂良药,也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最优解。从去年3月我市实施路边临时停车收费以来,有目共睹的变化——车位好找了,车位周转率提高了,随意“霸位”的变少了,车辆被剐蹭、被开罚单的风险也降低了。从这种意义上讲,停车收费可谓一举多得、利远大于弊。广大市民要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转变观念和理念,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停车收费工作,真正让付费停车、有序停车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文明、一道风景!(尹峰)
审核:华文高